2022-12-23
2022年12月10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当代国外马克主义研究分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辽宁大学哲学院、辽宁大学best365网页版登录承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2022年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因受疫情影响,本次学术研讨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我院宋建丽教授、张巍副教授、闫涛副教授、史凤阁助理研究员参会,并分别在不同的分论坛做口头报告。
分论坛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研究”中,宋建丽教授以“数字化时代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新问题”为题发言。她指出对于理解数字化时代的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新问题而言,四个维度至关重要:劳动形态的数字化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问题研究;地理空间的数字化与世界资本主义的数字殖民问题研究;社会治理的数字化与世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霸权问题研究;日常生活空间的数字化与世界资本主义的数字异化问题研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出发,批判性地审视数字化时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问题,有助于理解大数据时代技术、资本与超级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动态、新矛盾,彰显数字资本主义对真实社会关系的遮蔽,从而为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全球数字治理话语体系的建构,为已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我国超越西方现代性局限、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有益参考。
分论坛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研究”中,张巍副教授以“相互承认与集体意图”为题发言。他指出承认理论同时关涉社会哲学、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其中,关于社会本质的规范性讨论,与分析风格的社会本体论研究之间存在理论互动的空间。通过综合考察承认理论传统,以及当代行动哲学与认知哲学对于社会本体论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认为相互承认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实践态度,相互承认的实现必须基于某种社会协作。因此,相互承认的运作机制及其实现,重点就在于保证社会协作得以实施的集体意图。集体意图理论可以让关于相互承认的机制的阐述更为精致,而相互承认的理论阐述则可以揭示集体意图的缘起。总而言之,基于上述关于社会本体论的行动哲学与认知哲学探究,一种融合“我们中的我”与“我中的我们”的社会承认机制逐渐成型。
分论坛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研究”中,闫涛副教授以“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哈特穆特·罗萨及其异化与共鸣理论”为题发言。他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出发,批判罗萨的社会批判理论:呈现其理论的合理性,剖析其理论的先天缺陷,以期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复归人本逻辑,复归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如何化解异化关系,如何与世界构成共鸣关系成为摆在人面前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然而共鸣关系的构成难道只有像罗萨所说的触碰、自我效能、聆听、回应吗?恐怕解决问题的办法还需要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特别是罗萨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四代代表人物的角度来讲,他的两个方面的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分析和批判还未达到读者的预期,总有浮在表面的、浅尝辄止的感觉,让读者不能立刻感受到理论的深刻性和反思性。罗萨的社会批判理论总的说来是:分析问题不深刻,解决问题不彻底。
分论坛四“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史凤阁老师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嬗变逻辑——从马克思、恩格斯到阿尔都塞、齐泽克”为题发言。他从“宏观—中观—微观”演进逻辑,对马克思、恩格斯,阿尔都塞以及齐泽克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观进行了剖析,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宏观维度阐释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歪曲、虚假反映。紧接着史老师概括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取径,并引出资本主义下的主体为何臣服于这种虚幻意识形态的问题;史老师认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与唤询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借助强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将个人唤询为主体,从而保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对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观,史老师认为它从中观视角解释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个人的驯化,但对于这种驯化机制,阿尔都塞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更为细致的剖析;对此,史老师指出当代著名左翼学者齐泽克以精神分析的幻象结构为我们阐释了资本主义下主体对意识形态的承认机制,即认为唤询之所以会发挥功能,在于主体在落入认同之前,就已经被大他者捕获,而这正是借助于主体自身之内的欲望的客体-成因发挥作用的,它作为预设发挥作用,主体便预设大他者隐藏着一个秘密,这一秘密通过主体内在的欲望的客体-成因发挥作用,从而预先完成了对主体捕获。
此次学术会议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涉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专题理论研究三个主题,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与问题展开批评。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主动审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困局,比较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内涵差异、范式特色,广泛吸收借鉴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启示。力争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粮草和路标,加强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念解读、话语建设、国际对话。